無論是爭玩具、遊戲中輸掉和排隊爭先恐後……每當遇上不如意,常見孩子會用推撞打人的方式去處理問題,這亦是父母常感頭痛的事 ─ 為甚麼孩子是個打人小惡霸呢?
1. 情緒和行為混為一談?
「你不可以嬲就發脾氣打人!」孩子因為出現情緒 -「嬲」,所以出現發洩行為 -「打人」。然而,父母可以禁止孩子的打人行為,但不能禁止他有「嬲」的情緒,孩子更不會因父母禁制「嬲」,而把情緒即時緩和過來。父母要教導孩子情緒和行為須分開處理 -「我明白弟弟拿走你的玩具,所以你很嬲,但你不可打人!」
2. A餐無益不要吃!
「你不可打弟弟,總之不可打弟弟啦。」父母只叫孩子不要吃A餐,因為吃了會痴肥無益,但又沒有給他B、C、D餐的選擇,如弟弟再次取走他的玩具,十居其九,他仍會繼續吃A餐。父母聲嘶力歇地叫孩子不可打弟弟(A餐),跟著應該提供選擇 - 「不可打人,如果弟弟取走你的玩具,你可以告訴他:『玩具是我的,我玩完才給你』(B餐),亦可以請媽媽評理(C餐),或者讓給弟弟先玩 (D餐)……」
3. 孩子絕對會接受挑戰!
「你試下再打弟弟,信不信我以後不要你?」父母意圖用恐嚇方式來鎮壓孩子打人行為,許多時候會適得其反,因為現代的孩子絕對會接受挑戰的!孩子會記恨父母和弟弟,會伺機出拳,再次攻擊弟弟。父母說過如他再犯會不要他,不論會否言出必行,親子關係已陷於僵局。其實,父母只是一心希望孩子做出好行為,應該直截了當地說出要求:「請你停手!」
4. 孩子打我,不痛,我能忍受?
無論孩子如何生氣或不滿,當他做出傷人、傷己和破壞性行為,父母必須即時制止。假若平日孩子慣性不開心的時候,就打人洩憤,由於力度不大,大人又能承受痛楚,所以不被阻止,孩子便會誤以為攻擊他人是沒有問題的。父母有責任即時制止及清楚表明,孩子的打人行動是不被接納的。
其實,孩子不是天生的小惡霸,他在成長過程中,身邊的人在陪伴他的同時,又悉心教導他正確處理問題的方法,孩子才能發展成熟,獨立成材。
撰文:資深註冊社工李淑輝姑娘